【中風家庭】一家6口父母姊弟妹先後中風 姊常頭暈跌倒街上揭腦幹曾中風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12/25 15:38

最後更新: 2021/05/18 18:11

分享:

分享:

姊姊自幼經常頭暈,後來跌倒街上始知曾中風。

中風會帶來永久的影響,或導致失憶、言語障礙、癱瘓,甚至奪去性命,是本港常見的「致命殺手」之一。不過有病人組織調查後發現,有1/5港人不清楚中風徵兆。本港有一個六口家庭,五名成員相繼中風,包括父母及三名子女,發病前也不太察覺自己有中風徵兆。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震遐表示,一個家族有多人中風,要先了解幾點:有沒有共同特徵、有沒有與基因有關的高風險因素、家族的居住環境和飲食習慣,以查出中風原因。

妹妹郭惠珍(左)至今中風14年,姐姐郭秀珍(右)已中風5年。(陳智良攝)

父母子女先後中風

郭秀珍及郭惠珍(毛毛)分別為家中的長女和次女。這六口之家,父親、母親、長女秀珍、次女毛毛及其三弟先後中風。父親本來病患纏身,60多歲中風,起初無法行走,要臥床,並住院數年,完全無法照顧自己,需由家人照顧。後來,他漸漸恢復行動力,中風30多年後離世。

母親中風20多年,約58歲發病。她曾出現小中風,當時家人以為只是行動緩慢,故沒有察覺。及後她體內有兩條畸形血管爆裂,整個腦部充血,有生命危險。手術後雖然保住性命,但她全身癱瘓,從此臥床,成為植物人,直至離世。

秀珍坦言:

父母中風後,我也害怕的,因為父母並非飲食問題而患病。我們自幼飲食也無問題,父母中風時,我在想下一個是我們呢?

後來,妹妹毛毛50多歲發病,因為心律不正,導致血無法上腦而中風,中風至今已14年。她說,患病前茹素,也常做運動,血壓正常,感覺健康,沒察覺到有任何徵兆。中風首四、五年,她處於迷迷糊糊的狀態,期間無法言語、失去記憶、左耳失聰,難以行走,需重新學習走路、說話、寫字等能力,由姐姐秀珍主力照顧。經過六年的護理,毛毛身體漸有改善,現在已可說話、唱歌,並用拐杖自行走路。

在毛毛中風後9年,姐姐秀珍也中風,當時她50多歲。她稱,自小也很易感到頭暈,但找不到原因。「一旦頭暈頭痛,我也很害怕,擔心下一個中風的是自己。」有次在街上暈倒,送院檢查後,醫生稱她腦幹曾經中風,有瘀血積聚,而容易頭暈是因為「大腦神經緊張」。事隔一兩年,她起床後發現視野模糊,「看東西時不見了一角」。經醫生檢查後,發現眼睛有血管閉塞,證實眼中風,從發病至今已有5年。及至2015年,三弟也中風,但只是記性變差,活動能力並沒問題。

中風會遺傳?

據衛生署的資料,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「阻塞」或「爆裂」,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份的養料和氧氣,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產生各種神經症狀。

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震遐表示,一個家庭有多人中風,除非中風的父母是近親,否則難以有相同基因引發下一代中風。另外,飲食習慣、環境因素(如空氣污染)等因素也會導致家族中風。若一個家庭有多人中風,主要有三種可能,醫生會循以下方向了解:

1. 家族基因引起:

醫生會先找出家庭成員發病時是否出現共同特徵,如有,就追縱家屬的基因。

2. 高風險因素:

若患者發病時沒有共同特徵,醫生會檢查是否有些與基因有關的高風險因素,例如:高膽固醇、高血壓、血小板問題、血管本身的結構問題、血管容易閉塞、血管畸形,或影響大血管、小血管的因素。

3. 環境因素:

了解家庭的飲食習慣,家庭成員是否經常進食高鈉食物、吃得肥膩、愛吃肉類、缺乏運動;居住環境是否出問題,例如空氣污染等。

黃醫生表示,若有遺傳性中風的家族病史,父母中風的話,子女中風機會也較大。另外,相關基因並非跟隨性別遺傳,即不論兒子或女兒,也有可能中風。發病時期視乎基因,有人在童年發病,也有的在青少年及中年。

可以預防嗎?

黃醫生表示,部分家族中風個案,若能找出中風患者的共同性,及早避免一些高風險因素(例如高膽固醇、高血壓、血小板問題等)的話,有可能減低中風機會。若查出是與遺傳基因有關,則針對該基因帶來的風險預防。

何時復發?

不論是基因或環境因素引發中風,中風人士一定會有機會復發,高危因素愈多,就愈早復發。中風後一年內首三、四個月,是復發高危階段。他表示,若家族有中風病史,但勤做運動、沒吸煙、高膽固醇等高危因素,再次中風機會較低。

更多有關家庭成員中風的經歷,請看:

【不離不棄】父母妹妹相繼中風 大家姐辭職照顧植物人母親失憶妹妹:不覺得是犧牲

【永不放棄】40多歲中風一度失憶臥床住老人院 抗病14年不認輸重新站起來:我認命但不認輸

記者:黃泳欣